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265|回复: 0

非典隔离靠老师电话补课的小学生,今年在线运口罩|上海战疫纪实·云上的故 ...

[复制链接]

286

主题

286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0-9-12 13: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 年前的 5 月 3 日,上海新增确诊第 3 例、第 4 例输入性 " 非典 " 患者。两人在沪期间曾借住的浦东一幢居民楼,当天被辟为医学观察区,成为全市少有的一处 " 隔离地带 "。楼里 14 户 33 位居民,在家 " 宅 " 了十多天。当时记者曾一家家拨打居民电话采访,五楼罗先生家的座机,一直占线两小时。后来终于拨通,一问才知:他儿子是楼里唯一一名在读学生,没法上学,街道和学校便想出办法," 语、数、外 " 三门主科老师,放学后轮流打电话," 远程教育 " 热线补课。
17 年后,全城孩子集体 " 宅 " 家上网课,成为史无前例的 " 新冠 " 一幕。
互联时刻,在线时代,空城的 " 里子 " 是在线之城。云上的日子,塑造着千家万户的行为习惯,变革着城市发展的 " 风口 " 逻辑,也激发着治理 " 大考 " 的思维创新。人们纷纷感到,一切发生着改变,并在改变中向前。
前不久,记者再次找到当年那个孩子。他说,对这次 " 新冠 " 的最大记忆是数月里一直在家加班加点," 在线办公 "," 运单特别多 "。
运什么?
" 口罩 "。
第一章
云上的日子
一点没闲着
罗先生儿子叫罗元凯,当年 11 岁,读小学四年级,如今已是 28 岁的小伙子了。
那天记者重拨 17 年前那个座机号码,接电话的还是罗先生。出乎意料," 新冠 " 以来,他并没有 " 宅 " 在家里,而是依然一直出门上班。
他是发电厂的员工,在外高桥,戴口罩去,早 8 时到晚 8 时。他说,身边同事都这样,几个月来一直坚持。
倒是儿子 " 凯凯 ",一直在家在线上班。
拨通罗先生给的手机号,罗元凯一如 17 年前很有礼貌。他已经新婚买房,和妻子住在别处," 宅 " 家数月一点没闲着。" 我从事物流工作,相当于大件快递。这几个月,全是口罩。" 罗元凯说,运量运费都前所未有," 比如原来 10 元一公斤,现在 70 多元一公斤,有时几乎近十倍。"
他记忆中,今年两三月份," 国外特别多的运单就过来了 ",天天在家加班,一直忙了好几个月。
" 做我们这一行的都有感触。" 云上的日子,在线运口罩,是他们最深的 " 新冠 " 记忆。
和他们一样,这座城市里,不少人在 " 新冠 " 疫情期间,在家中用手机、电脑,在线完成平日工作," 几乎不受影响 "。疫情初期,微信群语音会议系统,则因需求爆满,一度出现使用不畅。
还有,这个春天,许多白领戴着口罩,分批去单位、公司,抱着电脑回家,成为可记入历史的一幕……
接口 · 出口
这座在线之城里,更多人的在家 " 战斗 ",远不止于办公。
也是凭借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普及,数小时间,张文宏 " 把病毒闷死 "" 你在家不是隔离是战斗 "" 待在家的都是战士 " 等金句,就迅速 " 刷屏 ",传向千家万户乃至申城内外。
不少年轻人说,这次 " 宅 " 家数月,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住在一起的父母感情更好了。
除了在线上班,罗元凯的 " 新冠 " 记忆之一,就是 " 逼 " 着父母戴口罩;之二则是小夫妻原本周末会出去溜达,现在就闷在家了。
闷在家也没啥,他父亲 17 年前就自创过 " 解闷术 ":饭后千步踱,一室一厅 40 多平方米里,从阳台踱到房间再到厨房,周而复始;大扫除,把床凳桌椅全移开,将平时顾及不到的犄角旮旯,统统擦洗一遍,每天一回,出上一身汗。
第二招,资深媒体人曹景行这次也用了," 门擦擦,窗擦擦,也是动一动 "。
不过,这位经历过 40 年前身患急性肝炎被隔离、17 年前非典、此次 " 新冠 " 的观察者,深有感触的还是在于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环境。"40 年前没有手机,病房里没有电视。17 年前,没有手机支付,还得用手接触‘人传人’的现钞。" 如今,曹景行在手机上可以下单订外卖,许多工作并不受影响,还在看各种微信朋友圈信息之余,补追了一部很长时间一直想看的美剧《越狱》。
17 年前,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没有现在如此便捷的在线视频通话,更没有小学生集体送上 " 一星好评 ",让 " 钉钉 " 在线 " 求饶 " ……罗元凯当时只能接听两小时电话补课。今年 3 月 2 日,上海精心准备后,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全市 143.5 万中小学生大规模在线教育。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语文教师杨红,丈夫仰建忠是水丰路小学的英语教师,女儿仰雯玥是杨浦小学的英语教师,一家三口,同台直播,为各自学生上网课。
还有,第一次没有现场观众、在线 " 云赏 " 视频的元宵豫园灯会,哔哩哔哩网站各种网课的纷纷火爆,70 岁老人开始用叮咚买菜……无数前所未有,全民云上战疫,例子不胜枚举。
疫情突来,线下原有工作生活秩序被打破。空前发达的互联网,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也为困顿的现实空间,打开了一个通往新空间的接口和出口。
2 月底 3 月初,曹景行看的《越狱》剧情过半,主角已经找到一条从房后通往外界自由天地的管道,即最后的出口。疫情下全城 " 摈牢 " 的人们,心底里也在寻找 " 管道 "。
心里的 " 宅 ",谁也受不了
17 年前那幢楼里,六楼居民许先生的 3 岁小孩," 哭天哭地一定要出去跟小朋友白相 ",说 " 为什么不打 110 把‘非典’统统捉起来 "。四楼居民王先生一见 " 封楼 ",转身把一次只需两粒就够的消毒药片,一股脑儿狂倒 30 粒。他接到同事朋友的关心短信,看见一句 " 好好照顾你自己 ",瞬间泪奔。紧接一条打趣:" 你要点龙虾,我说太贵了,你喊:‘我非点!我非点!’ " 一下又差点笑岔气。
17 年后,全城 " 空城 ",全民 " 摈牢 "。
担心、焦虑、恐惧突然袭来。上海多措并举下,一道兼有 " 准度、精度、温度、力度 " 的心理健康防线,就此建立起来。
相信很多人都和最初刚进病房的患者一样,焦虑的一大原因,是对未来的 " 不确定 " 感到恐惧。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对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增援,从病房里的面对面,一直延伸到患者康复出院之后,隔空交流,保持在线。1 月下旬起,面向全社会,上海全面启动心理援助热线,组建起数百人的专业团队、多学科专家团队。
史无前例,上海最早在 1990 年设立的首条心理服务热线,紧急新增一条线路,专门接听 " 新冠 " 疫情带来的激增来电。非典、汶川地震时均未如此。
不断针对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多个部门制定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众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案》。全市教育、新闻宣传、卫生工作者," 以共情之心、关爱之情,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 "。
不少市民每天守在家中,在直播间等着新闻发布会。直播间里不断弹出的焦虑很多:中小学何时开学?口罩怎么预约购买?慢性病患者用药怎么办……收集网友关心热点,及时提交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有力回应,发布会得到很多市民评价 " 干货多,回应快 "。
社区里,为居家隔离人员拉微信群,随时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
街道上,凭一网通办的 " 随申码 ",不用 " 老问客从何处来 ",想方设法避免情绪冲突,防患于未然。
对援助者的援助也没有落下:
3 月 18 日,上海援鄂医疗队首批队员刚回到上海,针对医护休整期的心理援助方案立即跟上。
之前在武汉,市一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每天扫描二维码,填写 " 心情小测试 "。结果及时反馈到随队的医学心理科主任程文红手机端,随时呵护。
还有针对公安干警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专门为社区干部服务的心理热线……社会方方面面,都行动了起来。
除夕当天开通的壹点灵免费心理援助平台,很快招募近千名心理援助者,累计援助数十万人。其中的心理援助者之一赵颖,念念不忘一位警察太太的来电。
" 她很冷静,是主动来寻求帮助的,也是第一次。" 她 " 非常焦虑,睡不好觉 "。她始终没哭,但 " 很压抑 "。
丈夫每天出门执勤,不顾安危,全情投入。" 她理智上必须支持,先生也让她别担心,但着家的机会越来越少。考虑到丈夫可能有感染风险,她把年幼的孩子送去了公公婆婆家,自己在家一心一意照顾先生,也不敢去看望孩子老人,心底那部分深层的情感需要,有害怕,有孤独。一个人全面承担起照顾丈夫、挂念孩子、关心好几位老人的所有任务,这些情况从没同时碰到过,时间又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长。"
一直以来,唯一可以分享心事的人,是丈夫。她又不愿再给他增加压力,也不想向任何家人朋友传播自己的担心。" 她是一位完全忘记自己的人,是一位很有责任感的警察妻子。"
就这样,心事深深地锁在了心底," 宅 " 在了心里。
她其实是一个很不喜欢出门的人,但 " 心理上的不出去,谁也受不了 "。
终于那天看到心理援助平台的信息,就平生第一次打来了。" 她很多的是自责,怪自己对付不了这个情况,觉得自己怎么能撑不住呢,害怕自己的撑不住。"
赵颖说:你照顾所有的人,没有人来照顾你,所以你撑不住的;老公有你,孩子有你,老人有你的安排,只有你一个人没有支持,你的压力真的是很大的;我就是在这里来关心你的人。
电话那头,瞬间说了五个字—— " 非常感谢你 "。
云上的日子里,这座城又还有多少,关键时的担当、彼此间的关爱、心与心的互联。
第二章
云上的风口
城市里的 " 摆渡人 "
最多的一天,刘磊被测了 100 多次体温。伸手,撸袖子,等待温度计上跳出数字,几乎成了他的肌肉记忆。
商场、店家、小区门口,每一处都没有落下。一份订单从 App 上点击下单到送至顾客手上,要经过重重 " 关卡 "。
在整个疫情期间,作为饿了么的骑手,刘磊没有停下,依旧每天穿着显眼的马甲,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当城市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因为疫情而停摆,这些骑手成了 " 摆渡人 "。他们所代表的在线经济,意外被按下了快进键。
刘磊对这场疫情的最初感知,来自于手机里突然多出的口罩订单。"1 月 20 日左右,每天能接到十几单,整个站点加起来有两三百单。" 刘磊说,他跑去药房取货,遇上好几位外卖骑手,都来取口罩。没多久,货就不够了。
刘磊没有担心过口罩问题。很快,公司开始每天提供 3 只口罩,骑手们被要求工作期间必须佩戴,就连手机客户端上移动的蓝色小人,也 " 戴上 " 了口罩。
刘磊在上海做外卖骑手,已是第四年,但他第一次看见这么空空荡荡的城市街道。路上跑的,几乎只有同行,即使隔着口罩也能认出彼此,大家只能远远地打个招呼。
最初,刘磊把餐送到客户家门口,被门里面的声音提醒," 把餐放到门口就好 "。后来,刘磊从新闻里第一次知道,这就是 " 无接触配送 "。
直到小区封闭。大量的订单被放置在小区门口的货架或桌子上,他在每个小区门口,都能看到十几位骑手和快递小哥拿着手机给客户打电话,声音此起彼伏。
叮咚买菜 CEO 梁昌霖依然记得疫情最初自己紧张的心情。1 月 23 日,梁昌霖紧急召集了已经放假的同事开会,立刻成立 3 个小组,分别保安全、保供应、保配送。
" 许多员工放弃休假,我们鼓励员工让亲戚朋友也加入进来,连已经离职的员工都招了回来。" 一周时间,援兵到岗。梁昌霖说,这成了公司成立以来离职率最低的一个月。
100 多位本准备回家过年的采购员当天从上海出发,奔赴云南、贵州、山东等地的田间地头,动员产地复工。
" 简直像走在钢丝上,每一步都战战兢兢。" 梁昌霖说,菜的问题解决了,又遇上封路运不出。等到可以运出来,又找不到司机和车。
在市商务委和浦东新区商务委的协调下,叮咚买菜拿到了保供企业的证明,运输供应问题才得以解决。松江 2 万多平方米的大仓无法使用,不得不重新找地方,在松江区经委的协调下,新的大仓从租到投入使用,仅花了 3 天。
梁昌霖也在叮咚买菜 App 上抢菜,他曾守在屏幕前,见过许多菜 " 秒没 " 的瞬间。一份各大平台抢菜攻略在众多网友手中流传,叮咚买菜的抢菜时间调整过多次。梁昌霖说:" 最初设定在每天零时,考虑到用户要熬夜,改成清晨 5 时 40 分,但这样很多人不得不定闹钟抢菜,所以又推后,根据小区错峰调整到早上 6 时 40 分和 7 时。"
这些凌晨或清晨在网上下的订单,一天之内被送至客户手中。配送员王存波每天至少要送 200 单,而在平时,150 单对他来说已经差不多封顶。王存波每天早上 6 时半开工,一直要送到次日凌晨 2 时。
在叮咚买菜位于青浦区徐泾站点的前置仓里,分拣员韩南南站在货架前对照着手里的分拣机开箱、装袋、打包。最多的一天,在她手上分拣打包的订单达到了 520 单,在 200 多平方米的站点里,韩南南走了 6 万多步。
" 非接触 " 按下快进键
危与机共存。仅仅 2 月,叮咚买菜的营收就达到 12 亿元,一匹 " 黑马 " 跑出。梁昌霖说,当月的 " 跑单王 ",送出的订单加起来足足有 16 吨,相当于装满 4 辆卡车。
今年一季度,上海主要生鲜电商平台每天订单量超过 50 万单,同比增长 80%,生鲜电商累计交易额达 88 亿元,同比增长 167%,实现逆势增长。
3 月 30 日,上海市委领导来到叮咚买菜等企业,提出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在线经济、到家经济、非接触经济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对于互联网创新企业、生活服务类企业是重大发展机遇。
把握危中之机,上海很早就抓住 " 在线经济 " 风口。
4 月 13 日,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 — 2022 年)》,目标到 2022 年,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高地。
激增的订单背后,是疫情下许多人被改变的生活习惯。梁昌霖发现,许多老年人在年轻人的指导下开始线上买菜:叮咚早就上线的亲情账户,在疫情期间,使用频率明显增多。2 月初,叮咚买菜每天增长的用户量达到 4 万多,60 岁以上老年人使用比例接近 30%。
梁昌霖说,疫情对他们来说,仿佛一场大考,如何化危为机,关乎快速反应能力,也关乎供应链的能力。而在这之后,考验他们的,是如何把用户留下来。
17 年前,非典让人们不得不宅在家中,却因此让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换道重生,催生出电子商务一波新发展。17 年后,互联网早已深度触及社会方方面面。
在上海,抓住 " 非接触 " 风口、按下快进键的,不光是经济发展,还有社会事业乃至政府治理。
3 月 1 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为上海的 " 在线问诊 " 点赞。据不完全统计,已至少有 37 家市级医院的超过 1600 名专家,在 " 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 "" 新冠工作室 " 和心理援助热线中,为市民提供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其他慢性病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紧要关头," 空城 " 时刻,市民足不出户便可在家远程咨询,避免盲目就医,减少感染风险,也缓解医院线下压力,最大可能引导分流。
回头看似简单,但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在技术衍生无限想象空间中,催生第一个想到把蛋壳打破竖起来的人,进而考验各方反应能力。
疫情突袭之下,上海反应迅速,多家公立医院很快获批开设互联网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朱福说,从申请到获批互联网医院牌照,前后仅花了一周时间。与此同时,上海还率先将 " 互联网 +" 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服务,在政策上打通了网上看病支付的 " 最后一公里 "。
治理上," 一网通办 " 也有意按下快进键,跑出防疫 " 加速度 "。3 月 13 日起,上海 " 一网通办 " 开通的 " 不见面办理 " 专栏,可直接办理 13 个高频事项,占办理量超九成的 50 个高频事项还将陆续上线。" 快进键 " 下,在上海,从线上问诊、" 一网通办 "、" 一网统管 " 到基层疫情防控,互联网技术在多个层上发挥 " 在线 " 长处,让疫情感染风险大幅降低,也加快与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融合,走向更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第三章
云上的治理
火神山直播时代 ·互动时代 ·信息治理时代
战 " 疫 " 不久,上海防控指挥部一位从事综合分析研判的干部感叹:每天睁开眼就 " 刷 " 各种信息,工作节奏、应对机制,乃至思维方式,都被互联网环境大大提速、深入催变了。
说明这种环境的典型事件之一,是忽然火了的火神山直播。
1 月 27 日起,似乎一夜之间,千万国人知道了 " 慢直播 " 这个词。这种方式据说最早在 2009 年,出现在挪威广播公司用火车头固定摄像机拍下的一条铁路 7 小时 16 分行车全程,唯有风声轨声却吸引 120 万观众。后又有类似节目,不过多为休闲娱乐。而这一次," 新冠 " 疫情,让火神山医院 " 与疫情赛跑 " 赶建全程的央视频直播页面,成为最高达 7000 万人在线 " 云监工 " 的 " 全国最大聊天室 "。
一举一动,始终时刻呈现在如此众目注视之下,同步评判,海量讨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监督。
在上海,从 1 月 19 日起开始疫情信息发布,26 日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每天一场,连续举办,有时还一天办两场。工作人员介绍:" 每天都会注意大家关心什么、吐槽什么。"
在线时代的优质互动,优化着新闻发布的及时响应速度、内容击中关切,也优化着良性治理的路径、模型。2 月 21 日起,上海每天的新闻发布增设常驻健康科普专家,每次发布一条实用科普内容,成为广受好评的 " 创新举措 ",便是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主动供给。
这种意识,就是互联网时代的 " 群众观点 ",信息治理时代的群众路线。
17 年前,抢购 " 板蓝根 "。17 年后,抢购 " 双黄连 "。不同的是,17 年后,一夜之间就风波骤起,一天工夫就风向逆转。网络的 " 潮涌 " 与 " 双刃 " 特性,在互联网更加发达普及的当下,对治理的敏感性与掌控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张文宏发声 " 摈牢 " 之后,众多市民纷纷转发、自律响应。这与他 " 共产党员先上 " 等系列言论的持续走红一起,成为又一个不同于 17 年前的 " 新冠集体记忆 "。转发,甚至被视为了疫情隔离时期的志愿新途径——相比汶川地震," 我们不在现场,只需保持在线 "。
那些留在人们心中、得到群众认可的良性互动,体现治理水平,成就 " 优质共生 ",范式可启今后。
最后一公里 ·沉默的线下 ·幸存者偏差
吴晓军算过,住在康城最中心位置的居民,去南门取快递,来回一次要将近半小时。
在他担任物业副经理的康城社区,约 208 万平方米居住了 4 万多人口,每天的快递量,达到了惊人的 3 万件。
2 月 17 日,正式叫停快递进小区后,居民们怎么办?莘庄镇党委政府、康城社区党委和业委会商讨后,购买了 12 辆电瓶短驳车,决定由 24 名志愿者每天将南门 5 个帐篷里的快递,分别送到居民楼的大堂里,从早 8 时到晚 9 时,解决快递的 " 最后一公里 " 难题。
互联网力量在抗疫阶段大显身手之时,难免有触及不到的角落。从小区门口到家门口,线上无法抵达的 " 最后一公里 "" 最后一百米 " 甚至 " 最后五十米 " 的难题,考验线下的补位。
越是万物互联,越要注重疏漏,让治理的末梢更有温度。
当很多问题和诉求通过互联网应声而解,更不能忽略那些沉默的线下。尤其,上海市老龄人口众多,并非人人都能熟练使用网络。预约口罩时,上海多个社区,同时开启 " 现场登记 + 网上登记 " 两种方式,既满足很多人足不出户线上预约的需求,又解决老年人难以在线操作的困境。
在长宁区,2596 名志愿者、居委会干部组成 " 老伙伴 " 计划队伍,依托去年建成的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满足高龄困难老人买菜做饭、看病配药、精神慰藉等疫情期间的 " 刚需 "。
有了线上的高效便利,更需要有线下的通权达变,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一个星期后,康城又 " 超前一步 ",成了全上海最先允许快递员进入的小区之一。吴晓军说,他们和十几家快递公司一一商讨,快递公司将指定的小哥名单、工作证、随申码、是否离沪、是否完成隔离等信息逐一上报后,由物业公司制作工作证,盖好快递公司和社区的两个章,只要出示随申码和测量体温,这些拿到证的快递小哥,便可随时进入康城,将快递送至大堂或者快递柜。
时光步履不停,一晃已是数月。
当我们回看这次战 " 疫 ",既要看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 " 硬核 " 力量,提高了全社会抗风险的能力,也要警惕陷入 " 幸存者偏差 ";既要看到互联网技术助力惠及的亮处,也要更加注意那些缝隙和角落,那些未被纳入样本库内 " 沉默的数据 "。
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都仿佛 " 治理的镜子 "。疫情过后,如何继续用互联网推进现代化治理,考题依然 " 在线 "。
栏目主编:陈抒怡 本文作者:张凌云 郭泉真 文字编辑:郭泉真
题图为办公楼宇外," 无接触式存取 " 外卖减少人员聚集。 蒋迪雯 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2苏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