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240|回复: 0

思想者|曹伟明:江南是水做的,但独特基因所携带的不只是柔曼诗性

[复制链接]

267

主题

267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发表于 2020-7-12 21: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6 月 18 日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正式开展为期 30 天的社会公示。规划提出,以 " 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 " 为总体发展愿景。历史上,江南地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上海市文联委员曹伟明研究员看来,江南地区的文化,虽然呈现着千姿百态的不同特色,但是都或多或少带有水文化的基因。它们不只有优美柔曼的诗性,更有开放进取的野性,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追求卓越的开拓性。以下是他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南文化论坛上的演讲。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资源。在江南,一部城市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治理水患、利用水源的历史。江南地区的文化,虽然呈现着千姿百态的不同特色,但是都或多或少带有水文化的基因。它们不只有优美柔曼的诗性,更有开放进取的野性,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追求卓越的开拓性。江南的水资源,是大自然的造化,是我们祖先通过创业创造留下的历史记忆和别样水魅,它蕴含着无数的人文传奇。
" 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浦 " 的江南地区,凭借水的流动,孕育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的水文化。而长三角地区人类的生存生态和自然环境,则为江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水文化正是在这过程中的历史凝聚和形成的产物。它过去是,将来也一定是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软实力。今天的演讲,我就重点来谈谈 " 水做的江南 "。
为什么说江南是水做的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河网长度达 6 公里左右,共有湖泊 200 多个,水域面积达 2.5 万平方公里,还拥有 425 公里长的长江、820 公里长的运河,以及 1700 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太湖、淀山湖、大运河、苏州河、黄浦江和东海等江河湖海中,散落着享誉世界的江南水乡古镇群,展现了水文化的魅力。
(一)水生水植水产的 " 三水 ",饭稻羹鱼,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江南先民,形成了富有才智的江南文化基因。
民以食为天,江南地区的河姆渡、崧泽等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和考古,向人们展示了六七千年前江南先民的生活环境。那时已有水井的开凿,解决了人们的饮水之困。粳谷和籼谷的出土,证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和种植。水生动物(鲸、鲨等)和水产鱼类骨骼的遗存发现,水生植物(茭白、藕等)遗迹,表明人类依赖水资源进入了农耕时代,出现了较为富足的 " 鱼米之乡 " 的发展趋势。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渔比猎要安全。利用潮起潮落的 " 拾海 " 捕鱼,体现了江南先民的生存智慧。"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周易 · 系辞》)。他们利用潮汐上下,插竹布阵,用智慧制造捕捉鱼虾的 " 蟹簖 ",成就了上海的地名 " 沪 "。而独木舟的制造,是先民们对鱼仿生的最早成果,增加了人类活动的空间。由水而生的盐业,更是丰富了江南先民的味觉,在饮食上有了新的创造。随之而来以盐业为依托的酱业、酒业、染业等,构建了具有江南特色缸甏水文化的乾坤。
江南地区除了丰富的水产鱼类之外,水生蔬菜中的茭白、莲藕、茨菇、水芹、荸荠、菱、芡实、莼菜,被人们称为 " 水八仙 ",作为饮食的佳肴,人们有了舌尖上的美味享受。
据《越绝书 · 记地传》中记载:勾践," 走犬若耶,休谋石室,食于冰厨 "。冬冰夏用,是江南先民对水的物理状态认识的深化和跨季节的应用。可以说,这是人类最早的冰冻技术和保鲜手段的创造和创新。
(二)水运的发达,从独木舟到水上航运,舟楫代步,拓展了江南先民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形成了见多识广的文化视野。
江南地区,地处水网地带,交通都 " 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往往以船代步,水运为主。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考古发现的独木舟,证明了早在八千年前,江南地区就因地制宜,创造了舟船,拓宽了人们交往的途径。它不同于北方和中原地区的马车,是水环境下的自主创新。
在江南,到了春秋战国时间,舟船的应用除了交通运输之外,还用于军事上的防御。三国时间,吴国的孙权在上海青浦的吴淞江边建造高等级的 " 青龙战舰 ",让军事力量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在《墨子 · 鲁问》中,曾记述着一场南北水上的舟战。" 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而退速。越人因此若势,亟败楚人。" 这便是江南先民善于利用水流的特点,把握战机,创造先进的战舰,战胜对方的成功案例。它为以后考古发现的青龙镇文化遗址、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青龙港发生和发展,由军事向贸易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对江南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门见湖,出门动橹 ";" 窗外闻橹声,门前连市井 ",别有一番情趣。智慧的江南人,凭借着水的资源,水的灵性,创造了众多的文化产品。诸如蓝印花布,靠水扎染;酒酱酿造,柔情如水;水印木刻,得水灵性;水彩绘画,写意心境。摇快船、打船拳、荡湖船、划龙舟。那具有江南韵味的田山歌,越剧、沪剧、锡剧等地方戏曲,飘荡在湖畔水面,成为水文化发生和发展的源头和码头。
(三)水神的崇拜,安慰了江南先民的心灵,天人合一,营造了平等自由的生态,形成了人们内心丰富的精神家园。
古代的江南先民,面对自然界现象的困惑,往往求助于上天和神灵。在上海崧泽和福泉山古文化遗址,都发现有燎祭祀神的遗迹。出土的玉琮上都有兽面鸟纹。出土的陶罐上,则为 " 龙身鸟首 "。这种对兽、鸟、龙的崇拜,都源自于水文化的孕育。
江南先民早期崇拜的鸟,源于他们生活的大片盐碱的沼泽地,那里潮汐出没,水草丛生,犹如当代的 " 湿地 ",是鸟类栖息和繁殖的理想之地。鸟类是当时与江南先民共生同处于这方土地的最普通的生灵。它们既能自由翱翔,又可悠闲自得的生活,让江南先民羡慕不已。尤其是漂流出海时,在近海,鸟可与人为伴,解除人们的寂寞。在远海,又可预示陆地的方位,引导船只航行。鸟类这些 " 神灵 " 的启示,让江南先民对它们肃然起敬、崇拜不已。所以,江南先民对鸟的崇拜,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在浙江的河姆渡出土的 " 双鸟朝阳 " 的陶器上,上海福泉山出土的玉琮、玉璧上都有鸟图腾的符号。
江南先民那源自于水的鸟崇拜,也是发自内心的仰慕和膜拜。而对龙的崇拜,则源自于对江海怒涛的恐惧和祈祷。这些崇拜,都与水密不可分,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文化象征。
(四)水利的兴盛,通过顺势而为的改造和创新,通达善变,形成了敢为人先、人定胜天的文化自信。
江南的水系,既是水利,也是水害。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建立江南一带的水利系统,到奋战在吴淞江、苏州河的林则徐、任仁发等地方官员前赴后继地治水,包括上海普陀区紫丹苑的水利工程遗址,都是科学昌明与工匠精神的开创之举。同时,一系列的江海滩涂围垦工程的实施,造就了一批丰衣足食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江南地区专业化工商型的巨镇、大镇、强镇和富镇。
吴越地区的地理相近,同气共俗。往往在治水过程中,一些建筑还有防御的功能,诸如作为军事要塞的 " 沪渎垒 "。又如孙权建造青龙战舰的青龙镇,既是临海的军事重镇,建镇又屯兵,防备外来入侵者,又是经济贸易的强镇,上海最早对外贸易的码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之一。这方土地的文化,不仅具有水文化的一般特性,又带有海洋文化的特性。临水依海的苏州和上海地区,引领着江南一带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如果说,江南地区的水文化,孕育了一大批鱼米之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等诸多历史文化古镇和名镇,那么它们的成功,都得益于水,源自于水,浸润着江河湖海的水乡风情、海洋特色的文化根底和自然基因。
浙东的唐诗之路,更是让水路、诗路交融,历史、人文地理交汇,具有山清水秀、诗情画意的特点。在唐代,这条水路吸引前来踏访、游赏、交游、吟咏的诗人大约在 400 位以上。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等都留下了精品佳作,让整个江南洋溢着灵动的诗性,口口相传,代代流传。
江南水文化的精神内涵特质
剖析源远流长的江南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如下几个特质:
一是水滴石穿的坚韧品质。
由水文化孕育的江南人具有 " 卧薪尝胆 "、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诸如大禹的治水、任仁发的吴淞江整治,都是在与水患的顽强拼搏中,乐此不疲,其乐无穷。还有上世纪 50 年代以青浦任屯村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水环境改造,消灭钉螺,送走瘟神的伟大创举,都是滴水穿石的坚持、逆水行舟的典型代表。
坚韧是江南水文化、自由精神的传统所在。江南不仅有杏花春雨的风花雪月,更是孕育江海奔流、创造奇迹、凝聚精神的一方热土,具有高山流水的人生大智慧。
二是海纳百川的丰厚内涵。
具有吸纳特质的水文化总是绕不开一个 " 海纳百川 " 的 " 海 " 字。开放和包容是它的内涵。水陆交通的便利,造就了人才的集结。古代的广富林,现代的上海滩,都带来移民的汇聚、精英的集聚。
人文的丰厚,民众的教化,使江南地区人才辈出。唐宋时期的青龙镇,米芾的到任,苏东坡等名士的集聚,任仁发等望族的形成,名门家学的渊源,都是与水文化不可分割的。从考古发现,江南水文化也受到了荆楚等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包容接纳,又不断地融合和创造,从而形成江南水文化的风采和风骨。
三是和风细雨的温润特性。
清润的水文化,温暖了江南人的日常人生,让生命的安顿方式有了新的途径,达到了社会有序、多情多义、平和大气的祥和环境,营造了经世致用、务实笃行的人格特质。
柔性而仁爱,在江南水文化的特别土壤中,人们通过自然平常的江南风物和天然人伦,有了雅致精深和生命达观的精髓,并转化成追求内在的超越、细致、醇正和典雅,优游从容,构成了开风气之先的江南风尚和文明理想。
从唐代开始,水文化流淌的江南成了人们心向往之的诗意栖居地。韦庄在《菩萨蛮》词中歌颂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诗意家园,让文人精英们流连忘返。
四是流水不腐的灵动性格。
灵动的水文化,展现了江南人富有魅力的诗性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江南人性格中的清澈而精明、平淡而内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结果。水文化造就了江南地区因流动而交流,因流动而自由,因流动而多元,因流动而灵动的生动局面。
江南地区涌现了不少英雄豪杰、圣贤名相、诗家书圣等。诸如徐光启、王阳明等,除了 " 剑胆琴心 " 之类的才俊英豪之气外,还有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厚重自强的文化基因。不论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陆机的草书《平复帖》,都有水的律动和灵性。即便是江南的女性也呈现了非凡的业绩,据不完全统计,清代 " 江南 " 的女作家就有 2258 人,占清代女作家总数的 70% 之多。江南水文化中,由于女性生命的创造,更为其增添了一番审美和诗意,让刚柔相济的文化基因,既源源不断,又生生不息。
让江南水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江南之胜在于水。水文化是江南的灵魂,江南地区开放性的特质,是由水文化决定的。在长期的水环境保护与利用中,孕育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民不固守家园、开拓进取的性格。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需要让江南水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从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软实力。
首先,传承好 " 智者乐水、通达善变 " 的水文化智慧。
长三角地区,具有三江五湖的天时地利,人们性格中养成的灵活善变、机智敏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回溯长三角地区几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每当机会来临,长三角地区的人民总是能够率先一步抢抓机遇,顺应潮流,顺势而为,傲立于潮流的最前端。机智巧思,大胆开拓,走出了一条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创新之路,成为我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无论是唐代的 " 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宋代的 " 苏湖熟,天下足 ",还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率先萌芽,城市群的不断壮大,实业家的蓬勃涌现,老字号品牌的不断造就,都得益于水文化的智慧和创新。
当下,面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更需要长三角地区能够传承好水文化的智慧,满足人们 " 健康宜居 " 的生存需求,率先进行求变转型和转化创新,发展好绿色智慧的新经济,创造好绿色生态的新生活,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
其次,弘扬好 " 上善若水、兼容并蓄 " 的水文化精神。
随物赋形、融汇百川,让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等古今中外多元文化互动,演绎好长三角地区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精彩故事。绿色生态协调同步,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创造辉煌的业绩,扩大影响力,辐射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第三,培育好 " 崇文重教、经世致用 " 的水文化基因。
江南的水文化,赋予了长三角地区人民温润柔和、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征。富而思善,安而重教。水文化是诗性的,但绝对不是避世的,而是要 " 经世致用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仁者之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的责任担当,必须继承和弘扬。
第四,塑造好 " 刚柔相济、雅俗共存 " 的水文化性格。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为文化交流扩大了空间。沪剧、越剧、昆曲、锡剧、评弹等文艺样式,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江苏园林艺术、浙江山水文化、上海工匠精神等,都展现了水文化的智慧和灵性。传统的名士文化、民俗文化、书法文化、酒文化、桥文化、丝绸文化、地名文化等在传承中发展,雅俗共赏,走向繁荣。
第五,孕育好 " 求新求变,巧夺天工 " 的水文化气质。
"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匠人匠心,是江南水文化的特征。
在长三角地区文化发展中,可以通过建立博物馆联盟、" 艺江南 " 文化联展等,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青春,让古文化动起来,水文化流起来,成为一张张风采独具的文化名片,不仅向世界展示出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且,在创新且精致的水文化孕育中,造就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水文化是江南的精神宝库,长三角地区又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中华地域之一。江南的水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 " 杏花春雨江南 " 的家园情怀,提供了温暖而不竭的前进动力。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要用好、用足江南水文化的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润滑剂和催化剂。变城市间的竞争格局为共赢格局,变城市间的分割模式为协作模式,共享绿色智慧的人才、资本和技术资源,实现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同时,要满足好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创造出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群发展的软实力。充分发掘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坚持水文化的开放和交流。盘活江南水乡的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转化成发展和转型的资本,使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像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流出中国,走向全球,汇入世界文明的大潮。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
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观新闻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本文作者:曹伟明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2苏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