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锡人跟苏州人、宁波人说:谁敢跟我争“小上海”?

[复制链接]

372

主题

392

帖子

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6:4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掐指一算,我在上海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无锡。但别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还是脱口而出:无锡。
如果对方是身份证 310 开头的上海人,一般会说:我阿爷、姑父、婶婶……也是无锡人。第二句话才是:呐无锡肉馒头(肉骨头、面筋)交关好吃。上海人对无锡人,有种对其他地方不大一样的亲热,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像荣国府的夫人小姐们对刘姥姥的态度。
也因若此,很少听到上海人对无锡人有什么非议,反而是我的同乡钱钟书在《围城》里写过一段,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一说到 " 在上海的无锡人 ",就立刻从脑海中冒出来:
" 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其实就是上海)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为最出名;年轻人进大学,以学土木工程为最多。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上泥土气,这算他们的民风。"
顶着锅盖说句实话,老钱的观察力是惊人的。无锡是吴地起源,底蕴深厚。历史上颇有些文化人物,明代的东林党横跨学术与政治圈,差点搞垮了一个朝代。到了近代,更是群星璀璨,钱穆、刘半农、钱钟书、徐悲鸿、阿炳……个个都是不世出的文化大家。但我早年印象中的同乡,确实大多如老钱所描绘的直男性格,生硬无趣,唯一的文娱爱好是打打麻将。无锡的城市形象,也一直以强调产业优势为主,除了很早以前的一首《太湖水》,始终不大爱打偏 " 软 " 的文化牌。
重商、重利、务实、勤勉,无锡近代以来的城市性格,其实与上海大有关系。1929 年,曾留学日本的城建专家王伯秋在无锡县政府演讲《我对于无锡建市的感想》,给了无锡 " 小上海 " 的徽号。
为什么是无锡,而不是更近的苏州,或者输送了很多买办人才的宁波被称作 " 小上海 " 呢?
因为在当时的长三角城市中,无锡的工业体系最发达和完整,和上海经济的关系也最紧密。这和无锡的地理位置有关,它不是通商大邑,但处于长三角中心腹地,是京杭大运河和沪宁铁路的枢纽节点,交通便利。同时也和无锡的产业基础有关,民国产业经济学家龚骏在《中国都市工业化程度之统计分析》中认为," 上海不特为我国军械缫丝、棉纺织业之首创,其他各业之滥觞于此者,为数极多 "。自农业社会,无锡便是鱼米之乡、蚕桑重地,加上其沟通浙沪和北方的地理位置,无锡在晚清便已成为华东数一数二的米市和蚕茧集散中心。无锡民族工业发起之初的三大家族,开纱厂的杨家,开面粉厂的荣家,开丝厂的周家,皆与上海关系密切。
到了上世纪 30 年代,无锡已是上海农业消费品及出口生丝的生产基地,上海的产业工人中,也有近 30% 来自无锡。同时上海为无锡的工业体系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有一数字可见两地关系紧密:1926 年,京沪长途电话线上海至无锡段架设完成,至 1930 年,无锡长话去话业务量约 2 万次,其中南京约 1200 次,常熟约 100 次,上海约 9000 次。
当时的上海和无锡,便深刻体现了中心城市与区域城市间相存相依、共生共荣、不可分割的关系。依赖上海的贸易和金融优势,从机器缫丝业始,无锡走出了一条偏重制造业的发展道路。即使到了今天,无锡的产业依然偏 " 重 "。2018 年无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618.71 亿元,位列江苏第一。钢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工业和通信电子业,是无锡长久以来的产业王牌。
但 2007 年太湖蓝藻的爆发,让无锡意识到产业转型的迫切。2010 年世博会期间,无锡举办了世博会的一个分论坛,带来自全世界的记者和嘉宾去参观了尚在建设中的物联网产业园,这个产业园离我家所在的村庄非常近,当我告诉一位来自美国的人类学家,顶着 " 智慧城市 "logo 的大楼几个月前还是农田时,她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叹。
当时 " 智慧地球 " 的概念刚刚兴起,无锡布局物联网产业是相当超前的,是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一盘大棋,而引进的首批 IT 专业人才,据我所知正是来自上海的科研院所。十年磨一剑,今年无锡提出了 " 新工业梦 " 的愿景,期望打造物联网的 " 思想策源地、产业新跑道、资本新天地 "。而完成这一梦想,无锡所要依仗的,除了自身的制造业基础外,上海的资本和金融要素,杭州的技术和模式输出,都是不可回避的资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身处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交叉点的无锡,要更上一层楼,自身在区域中的定位、如何对接好上海这个龙头可谓至关重要。
最后有个疑问挥之不去。最近新华社和 B 站合作拍了个反映长三角一体化的短视频,一天之内从上海出发,到杭州、宁波、南京、常州、苏州的各个景点打卡," 包邮区 " 重点城市都走到了,唯独没有无锡。2018 年无锡人均 GDP2.5 万美元,超过上海、苏州、杭州,位列长三角城市第一,在国内城市中也仅次于深圳,但为什么无锡在全国甚至在长三角的存在感都还是这么低呢?
无锡,还是要补上城市营销这一课啊。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尤莼洁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收藏收藏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2苏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