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鲸SHARE丨消费端的互联网创业:巨头之下,寸草不生?

[复制链接]

750

主题

750

帖子

227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2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05:3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JINGDATA SHARE
我们目睹了一大批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初创公司从零开始。
————————————
分享一篇文章,来自:金沙江创投
作者丨 Eric Feng(KPCB 合伙人)
编译丨金沙江创投
推荐人丨朱啸虎
这是反叛者的至暗时刻。——《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


2008 年 7 月 10 日,正好是 10 年前的这个月,苹果首次推出 App Store,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与初创公司颠覆式创新的序幕,可以称之为消费互联网革命。
正如再早 10 年的互联网革命一样,消费互联网革命催生了创业公司从默默无闻成长为行业巨头,所有这些都归功于智能手机这一新平台的崛起。2008 年,智能手机用户数为 2.37 亿,而 5 年后,这一数字已经增长 6 倍以上,达到 14 亿。
而到今天,智能手机用户已有近 30 亿。这组数字意味着什么,有多了不起,可以说,智能手机在整个技术史上都是发展最迅猛的技术。
这场颠覆的主力成员有哪些?我们可以看到,Pinterest、WhatsApp 和 Uber 都是在 2009 年上线的。2010 年,Instagram 和小米创立,2011 年是 Snapchat,2012 年是今日头条。
这些都是消费互联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业公司,这些每天触达 10 亿以上移动端用户,已然成为我们社会生活基础设施的巨头公司,都是在 2009 到 2012 年之间成立的。
百年一遇的,动辄百亿美金估值的巨型消费类企业,竟然连续四年每年出现。这大概是我们能遇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了。
这批消费端的颠覆者们全力向前,势不可挡。至少在 2013 年之前是这样。
. 01 .
颠覆者的黄金时代
为了勾勒出这场变革的时间进程,我们来看看 Crunchbase 上 " 优等生们 " 的数据表现。我调用了所有 2005 年以来消费端的独角兽(估值达到 10 亿美金以上的初创公司),并根据创始日期来绘制了这张表。


如我所料,图中陡峭的增长开始于 2009 年,这恰恰是以 App Store 的推出以及紧随其后的 Airbnb 和 Instagram 等消费巨头的成立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经济兴起的时间点。
而奇怪的是,到了 2013 年,出现了同样陡峭的下行,形成了所谓铃铛形的曲线。我们可以说,消费型初创公司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2009 年到 2012 年,之后便走了下坡。
但也许这张图根本不是事实的全部。公司的发展壮大总需要时间吧?举例来说,一个在 2018 年创立的伟大的面向消费者的初创公司,需要经过若干年发展壮大也同时达到可观的估值。
所以可能我们觉得这个年份出产的独角兽少仅仅因为我们截取的时间段。这个观点无疑是对的。如果站在足够久的未来回头看,2018 年创立的公司中长成独角兽的绝对会超过这张照片上的 0 家。
但这依然解释不了图上 2013、2014 的骤然下降。那些公司到现在已经发展了 4、5 年的时间,能跑出来的公司应该早就跑出来了。
换句话来说,对于创立于 2013、2014 的独角兽公司,他们到如今应该已经足够成熟,所以即使我们再等上几年,他们的数量也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的表明这个观点,我们再来看一下同一张表格,唯一的不同是,这次我们加上企业服务端的独角兽公司。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得好的企业服务端的创业公司在上图中的表现非常稳健。这让 2009-2012 年消费端公司的集中趋势越发明显。
但最有趣的恰恰是 2013、2014 年:在消费端独角兽数量陡然下降的时候,企业服务端强势崛起。换句话说,对于 2013、2014 年成立的企业服务创业公司,这几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他们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所以我们已经可以对这个年份做一个结论。
同样,如果现在要对 2015-2018 创立的公司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过几年再看,独角兽数量会比现在看多一些。总的来说,我们在现在的时间节点上已经可以对 2013、2014 年成立的公司做一些梳理总结了,不论是消费端还是企业服务端。
我得出的结论是,消费端创业公司能够跑出来成为巨头的概率从 2013 年起越来越低。
. 02 .
巨头的反击
虽然过去 5 年消费端也产生了一些大的创业公司,但速度、规模与 2009-2012 的全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同样,那些消费端最伟大的创业公司都是在这意义非凡的四年间创立的。想想 Uber, Pinterest 和 Snapchat,我们不禁要问,下一个 Uber, Pinterest 和 Snapchat 在哪儿?
消费端的颠覆者们到底怎么了?是随着智能手机用户量增长,消费者的潜在行为发生了变化?答案显然不是。智能手机的用户增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劲,2013 年至今新增智能手机用户达 15 亿。
但移动端用户需求的最大受益者已然发生了变化。2009-2012 年,创业公司以颠覆者之姿享受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红利,而从 2013 年起,智能手机增长的受益者们变成了完全不同的群体:帝国级的超级巨头。
所谓帝国,即是消费科技领域的市场霸主,他们是曾经失败的大卫,现在是占主导地位的歌利亚。
这当中也包括那些曾经的颠覆者,包括 Uber,Pinterest 和 Snapchat,他们从创业公司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已经成长为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但仍然没有谁能比 FAANG 更具代表性,更能诠释所谓" 帝国 " —— 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和 Google.
在 2008 年 App Store 问世的时候,按市值计算,FAANG 中没有一个被列为全球 30 大最有价值的公司。而就在 10 年后,这五家公司的总市值增加了大约 3 万亿美金。
其中四家(除了 Netflix)都名列全球十大最有价值公司之列。而唯一没有进入前十的 Netflix 恰恰是 FAANG 中增长最快的,它的市值在 10 年里增加了 100 倍。
但更有趣的是,这火箭一般的增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下图中我们发现,FAANG80% 的增长正是从 2013 年开始的。


2013 年之前的增长已经是可圈可点,但在 2013 年之后堪称爆炸性的增长。在上面这张图表中,我甚至不得不隐去了 Netflix,因为把 Netflix 加上去之后,它那过分陡峭的斜率会让其他公司的增长线看上去几乎是平的……(见下图)


同时,在过去 5 年中,Snapchat 市值增长 200,00%,今日头条市值增长 100,00%,Uber 增长 2,000%, Pinterest 和小米增长了 600%。
而 Instagram 以惊人的 1,000 亿美元的估值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的收购之一,这笔收购的账目收益达到 100,00%。所以,大赢家不仅仅是 FAANG。对那些在 2013 年前已经跑出来的小巨头们而言,这五年继续扩大了他们的领先优势。
可以说,2009 到 2012 年让新玩家们跑了出来,而 2013-2018 则让领跑者们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
. 03 .
网络效应,流量分配,人才聚集
颠覆已然停滞,超级巨头们绝对统治了后 APP Store 时代。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让超级巨头打了如此漂亮的翻身仗?
第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网络效应,互联网帝国们将这种效应与智能手机的完美结合被放到最大。
之前消费端也不乏超级巨头——从沃尔玛、迪士尼到 Nike、美国在线等等,但从来没有任何消费端的公司能够将所有移动端用户连接在一起,并反哺整个生态。
随着 Snapchat 的用户数越来越多,带来的是更好的分享内容,以及更多的人们即时通信的选择,这是直接网络效应。
随着苹果手机用户数的增长,4G 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这又进一步改善了移动端体验,这是间接的网络效应。而更多的 Uber 司机意味着能为乘客提供更便宜和快捷的出行,这是双边网络效应。
等等。伴随着我们的每一个点赞、分享、点击、打车、销售、发布、观看、购买、发表、订阅等,帝国一步步变得越发强大。
其次,每个消费端的公司显然都是要靠消费者来达成成功的,而所谓巨头,显然有无与伦比的流量优势。
Facebook 和 Google 的流量分发能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两家公司的大生态内有 11 个月活超过 10 亿的产品,这绝非偶然。
但 Netflix 和亚马逊同样具有巨大的分发优势。Netflix 的用户留存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好,每个月取消订阅的用户在 1% 以下,这比其他做视频订阅生意的玩家要好 5 倍以上。
这使得他们能够也敢于比其他对手在获客上花更多的钱(一个订阅用户约 100 美金),因为能把用户在平台上留得足够久,来打平获客投入的市场费用。而亚马逊推出了 100 个自有品牌并迅速发展,也是因为他们能把流量有效引向自家产品。
举例来说,当你通过 Alexa 来买电池,亚马逊自有品牌的电池不单单是优先选项,而是唯一的选项。所以,Netflix 和亚马逊的流量分发能力或许不像 Facebook 和 Google 那么显而易见,但却强大得不相上下。
最后,优质的消费端产品需要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技术人才和资源来打造,而超级巨头们积累了全世界最大规模、最富才华的人才储备。
Amazon 去年的研发费用达 226 亿美金,是美国全国在研发上投入最大的单一主体。Apple、Google 和 Facebook 也并不逊色多少,三家也都进入了前十名。巨头们不仅汇聚了该领域最多最好的人才,还赋予他们一些旁人无法拥有的能力和 " 特权 "。
比如说,Apple 自己的开发工程师可以用到其他移动开发人员不允许在其应用程序中使用的平台功能(称为私有 API)。
巨头们有网络效应来聚拢用户,优势的流量分发渠道来促进增长,还有最好的资源来打造产品。天哪!难怪巨头们才是智能手机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巨头之下再无颠覆,由此进入颠覆者的至暗时刻。
. 04 .
消费者创业公司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作为一个投消费端创业公司的投资人,决定哪家公司值得投资,以及能够投进去,获得和最有才华的创始人合作的机会,每一环都异常艰难。我们做的大多数投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错的。
但一旦做了一个正确的决策,那就有可能带来空前的成功。事实上,投资人靠的正是那为数不多的正确的决策,一个正确的决策能抵过所有不可避免的错误。
" 爆款驱动 " ——最大的回报来自最头部的极少数项目,这正是风险投资这门生意的本质。
这也就是我如此深究消费端新独角兽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限制了这个领域跑出大机会?消费端的创业是不是已经没戏了?是不是真的巨头之下,寸草不生?
一个字:不!


帝国的优势——网络效应、流量优势、人才资源,的确空前强大,但并非不可攻克。让我们尝试一一击破。
. 05 .
网络效应
超级巨头的规模效应无疑是他们最可怕的优势。网络效应带来的价值呈指数级增长。而用户也确实从巨头的网络效应中获益良多,以至于很难建立一个足够有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很简单,避免竞争。
如今用户已经对各种移动端产品非常精通和适应,能同时流畅使用多种产品和服务。一个普通的移动端用户:
能同时活跃在 3 个不同的社交网络产品中
在手机上安装 4 个购物 App
用 2 个通讯 App 来沟通交流
订阅 2 家视频网站的会员服务
再次声明,这只是普通用户(并不是高级用户),他们经常在多个产品和服务间切换使用,而不是留在单一 App 上,即使实在巨头主导的领域中也是如此。
所以想要在消费互联网的赛道中跑出来,初创公司不用也不应该正面挑战和企图替代有规模效应护城河的现有玩家。
孙子有云: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初创公司完全可以避免与巨头的正面战斗,并与之共存,因为用户已经证明了他们有能力并且愿意采用多种产品和服务。
. 06 .
流量分发优势
App Store 的热门免费榜一直是消费互联网创业成功与否的晴雨表。自 2008 年以来,每个伟大的消费互联网公司都出现在这个名单上,因此不论是投资人、企业家、运营商、后来者以及既有的巨头,都密切关注。
最初,这个榜单非常分散,总有新的应用迅速吸引大批用户,从而导致榜单变化飞快。但同样,到了 2013 年,情况变了。
以下,我选取了 2013 年以来每年的同一天(7 月 1 日),绘制除了 App Store 美国免费榜 Top100 和 Top500 上游戏以外新 App 的数量曲线图。
我对新 App 的定义是上线时间在 2 年以内,而我把游戏 App 刨除在统计之外是因为游戏的排名波动异常巨大且快速,在列表中出现也并不说明问题。


趋势非常明显。2013 年 7 月 1 日,Top500 榜单上有 171 个是颇具潜力的新 App,其中有 29 个进入了 Top100。
因此,虽然热门 App 大多是现有的,但初创公司仍然占据了 30% 最佳推介位,因此竞争仍然存在,新 App 仍然有机会被用户装进手机。而到了 2018 年 7 月 1 日,Top500 中只有 55 个是新 App,其中仅有 4 个进入了 Top100。
也就是说,免费榜几乎被现有的 App 牢牢把控,所有的初创公司在竞争榜上 5% 的位置。Facebook 有 4 个 App 进入 Top100,Google 有 6 个,亚马逊有 4 个,也就是说,他们中每一家进入 Top100 的 App 数量都等于甚至大于初创公司的总和。
虽然在 App Store 热门榜上新 App 的占比已经非常低,但关键是,并不为 0。现在仍然每天都有新的 App 冒出来,试图杀出重围,也确实偶尔真的有新公司跑出来。以下是过去 3 年内上线、登顶过 App Store 热门榜(至少一天)的公司列表:
Sarahah
TBH
FaceApp
Hooked
Face Swap Live
Live.ly
这些公司不仅仅是某个分类中的第一名,而是总榜第一,是全国最受欢迎的 App,甚至在那一刻受欢迎程度超过了 Facebook, Instagram, Snapchat 和 YouTube 那些。在那个时间框架内,有数十个面向 C 端用户的 App 进入了 Top10,吸引了数百万人的关注。
从比例上看,5% 的确可能太小,但再次强调,它不是 0。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比例在过去 4 年中稳定住了。门不如以前那样宽敞,但至少它是开着的,并且保持能够持续开着的态势。消费互联网创业尚有一线生机。
对于创业者来说,我们原本所期待的,也就是一线生机。对颠覆者而言,有时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 07 .
资源优势
如果你在 LinkedIn 上搜索 FAANG 中任何一家职位上写有 " 产品 " 或者 " 工程师 " 字样的人,大约都会有 10 万个搜索结果。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数字。而实际上,这个数字无疑会更高。以及 FAANG 以外的巨头,同样储备了海量人才。
回到我在微软工作的年代,人数既是成功的标志,也往往预示着能否真正成功。如果没有 100 个工程师在你的项目上工作,那这个项目就不是重要项目;而如果你没法每年获得更多的招人指标,那你的项目将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产品开发领域正在发生一件美妙的事情: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创造技术的门槛,以及成本。互联网技术让我们得以摆脱物理媒介时代需要的冗长的开发、测试、维护环节。
而云和虚拟技术让我们得以避开购买和运行硬件。而基于服务的架构和开源让我们不再需要从头开始构建产品的每个部分,我们可以有效地在其他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构建。
得益于时间、人力、开发成本的大幅缩减,人人都有机会来打造一款伟大的产品,颠覆者和巨头同时有这个机会。
技术不再是一个拼资源的游戏,技术的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这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巨头在资源储备量上的优势。以 Intermedia Labs 为例,他们就是一手打造了 HQ Trivia 这个火爆应用的超级精英团队。
他们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打造了三款高质量的 App:Hype, Bounce 和 HQ Trivia。他们仅仅是拿过一轮风投的钱,工程师团队甚至不到 10 个人。
另一个团队 Joya Communication 也不遑多让,在打造出他们的第七款超级爆款 Marco Polo 前,他们团队在三年时间里发布了 Cleo Video, FlipLip, Any Video, Evercam, Joya Video, Video Gems 等 6 款 App。他们同样是很小规模的团队,只融了一轮的资。
正如美剧 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 中所试图表达的,各种形态、规模的公司,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巨头,都能够获取技术。以此为前提,我们可以重塑消费互联网革命。
. 08 .
消费互联网的再次洗牌
从没有人说过创业容易,创业成功本就是一件极小概率的事,而鉴于如今巨头的主导地位,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挑战。
在强大的网络效应的助推下,当今这些巨头们的人才储备、规模、盈利能力以及野心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面对如此令人生畏的对手,初创公司到底还有没有机会?
让我们回溯历史,在微软出现之前,IBM 是技术成功的巅峰;此后,Google 的出现取代了微软,而 Facebook 的出现又颠覆了 Google,总是这样。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消费端创业公司最大规模的一次崛起。
我们目睹了一大批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初创公司从零开始,成长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
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颠覆的机会已经重新降临,因为人们对于多种应用的适应,因为新的 App 还在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因为科技的获取更加便利……
现在,你还认为 2009 年到 2012 年的井喷式爆发是消费互联网创业最后的荣光吗?
编辑    :  陈文洋
- 往期热文 -
01


   鲸准研究院丨 2018 中国少儿编程教育创投及行业研究报告
02


   鲸 SHARE 丨流量焦虑下的阿里投资:得到的和错过的
对接平台 · 资管系统 · 洞见
  -  Wechat  -
wuyaoguaiguai
"  Science achievement value investment "
     点击下面 " 查看原文 ",精彩即刻掌握!


收藏收藏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2苏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