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年体育消费规模有望达1.5万亿元健身热助推消费热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685

帖子

20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6:0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游客在湖北横冲国际滑雪场练习滑雪。


参赛者在 2018 西安首届国际垂直马拉松公开赛上。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小朋友在进行柔道对抗练习。新华社发
为了 " 燃烧卡路里 ",你愿意花多少钱?随着健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体育消费正逐渐成为居民消费新的增长点。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 ( 2019-2020 年 ) 》 ( 下称《计划》 ) ,提出到 2020 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 1.5 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上升,体育消费结构更为合理。
面对体育消费的新气象和新问题,如何鼓励和扩大体育消费、让体育消费的结构更为合理?
培养消费习惯
此次《计划》的推出,目的是推进体育消费持续提质扩容,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的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0 年,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观念显著提升,体育消费习惯逐步养成,体育消费设施更加完善,体育消费环境更加优化,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政策更加健全。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 1.5 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上升,体育消费结构更为合理。
为完成这一目标,《计划》提出了七大重点任务,包括丰富体育消费业态、培育体育消费观念、提升体育运动技能、拓展体育消费空间、优化体育消费发展环境、健全体育消费政策体系和加强体育消费权益保护。
全民健身也是体育消费的重点内容。《计划》明确,要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普及日常体育锻炼、加大体育消费品牌引领。如继续举办 " 全民健身日 "" 新年登高 "" 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 " 等活动,开展体育运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实行工间操制度。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创新健身活动形式,开展娱乐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引导消费者形成体育爱好和消费习惯。
培育消费业态
说起体育消费的发展,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产业可谓 " 春江水暖鸭先知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2018 年全年 800 人以上路跑、300 人以上越野跑赛事超过 1300 场,参赛人数接近 600 万人。由跑步等全民健身运动创造的体育消费,已然成为居民消费的一大亮点。2018 年 " 双 11" 期间,天猫淘宝两大电商平台的体育消费总额突破 60 亿元,全平台成交人数达 2000 万,其中跑步的消费总额领跑所有运动类目消费。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跑步属于运动的基本能力,是门槛最低的运动。因此国人的运动热情最先在路跑爆发,并拉动了体育消费。未来,随着运动习惯的普及和运动项目的升级,体育消费也会随之升级。
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此前表示,当下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50%,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业增速均超过 20%,航空、击剑、山地户外等体育消费蓬勃发展,成为体育消费的新热点。另外,体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体育产业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集聚区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体育消费人口的增加,带动了整个体育产业市场的扩大。近年来,体育产业的数据也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 2.2 万亿元,增加值 7811 亿元,分别增长 15.7% 和 20.6%,且增加值在 GDP 占比首次突破 1%。
完善消费结构
尽管发展迅速,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中国经济已经超越了人均 GDP8000 美元这一体育产业的发展 " 爆点 ",但距离发达国家的消费规模仍有不小的差距。
消费结构不合理。2017 年,中国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占体育产业的比重超过 60%,而竞赛表演业仅占比 1.1%。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健身休闲和培训等参与型的体育项目需求增长快,而观赏型的竞赛表演业尚未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如何打造优质赛事,带动体育全产业发展,是体育消费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裕雄说,体育产业在内的新型消费一旦启动,未来可能会加速增长。如果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制约因素不断改善和提升,体育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更明显。
针对体育消费,《计划》提出,积极引导竞赛观赏消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高质量的品牌赛事。加快足球、篮球等职业赛事改革进程,发挥其作为体育消费龙头的带动作用。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将更多赛事向二三线城市拓展,满足群众的观赛需求。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培育地方特色赛事活动。
通过 " 体育 " 产业融合发展,同样是创造体育消费新业态的重要途径。
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提出,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等融合发展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通过运动场景的消费链接,来解决单一行业的问题。例如," 体育 旅游 " 可以有效解决旅游业结构单一、季节性强、回头率低等难题。京津冀地区旅游的季节性波动,就可以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来解决。


收藏收藏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亲,赶快加入我们吧!
X
0512苏州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